Vol.1534 就像見老朋友一樣,9分文化綜藝《國家寶藏》回歸了! 剛剛播出第一期,豆瓣評分飆到了9.4。 依然是熟悉的節目形式:每期只呈現三件文物,了解它們的「前世傳奇 」和「今生故事 」。 本季再度聯合新的九大博物館,呈現27件極具代表性的國寶。 我們熟悉的一號講解員——張國立,依然喜氣洋洋到可以直接上春晚。 嘉賓陣容,還是強大:王菲、翟天臨、蔣雯麗、黎明…… 廢話少說,入坑吧寶寶們。 《國家寶藏》第二季(2018) 話說看過第一期后,派爺很是興奮,例行去看別人的評價; 倒是被一位杠精吸引了注意: 不得不說,杠精吸引眼球的功力很是一流: “浮夸的燈光”、“妖艷的特效”、“嗑了藥的觀眾”、“燒錢的鬧劇”…… 這樣欲圖把派爺的審美按在地板摩擦的話,派爺先忍了; 但看到下面這句,派爺是該拔出八米長的大刀了: “我多么希望歷史可以繼續靜靜悄悄地流淌,安安穩穩地講述自己曾經的滄桑。” 派爺看你想看的不是文物,是自己的逼格; 把歷史文化節目做的接地氣,就讓你痛心疾首了? 而且要說該有逼格的人,難道不是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嗎? 但單霽翔在2012年上任之后,卻一直在讓故宮踐行年輕化的路線。 在他上任短短6年的時間,故宮的變化有目共睹。 故宮開放區域迅速從30%,擴展到80%以上; 從名副其實的“故宮”,成為了故宮博物院。 為了到達這個目標,單霽翔推行了一系列在網上引發熱議的方案: 比如把私家車趕出紫禁城,把辦公區域通通遷移出去。 除了盡可能地擴大故宮的開放區域,單霽翔還積極擁抱年輕化的媒體。 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了許多節目,衍生出了許多文創; 這部《國家寶藏》,二次元用戶匯聚的B站也是宣傳重鎮。 拜故宮熱門節目所賜,越來越多人到故宮中去,才不再僅僅是到此一游。 第二季第一期呈現的三件故宮國寶,就讓人耳目一新。 分別是“樣式雷建筑燙樣”、“上陽臺貼”、“金甌永固杯”。 不看節目,派爺甚至不知道李白原來還有真跡傳世。 要是按那位老兄讓歷史“靜靜悄悄地流淌”的操作,是要淌到被所有人遺忘? 《國家寶藏》的好,就好在首先做到了吸引人。 第一招,通過在場外衍生爆款故宮周邊,把故宮印象烙入許多人的日常; 做節目時,則通常啟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明星,吸引來不明真相的觀眾。 第二招,把節目本身做好看,留存住不明真相的觀眾。 央視之所以敢一直做文化綜藝,也因為它證明了文化綜藝可以很好看。 不信?來段視頻震懾下你: 放心,正片比預告片還賞心悅目。 不少舞臺畫面宛如電影大片般驚艷。 在可操作性并不大的舞臺上,它把轉場都做到了酷炫無比。 例如這個穿越回唐朝的片段:用快速下墜的中國漢字,制造出了時空穿梭感。 再比如這個,用一只飛躍的大鵬鳥劃裂背景,完成了場景切換; 效果既別具一格,又符合李白故事的情景。 如此豪華的明星陣容+如此精良的舞美,仍然只是《國家寶藏》的陪襯。 我們真正該留心的是一件件重磅國寶。 第一期故宮博物院,又放了大招。 選擇拿出李白的真跡,真的可以稱得上力壓全場了。 畢竟,它能激蕩起每位華人內心的情感。 再比如,樣式雷建筑燙樣。 你可能會問這是什么東東? 它們是建筑動工之前做好的建筑模型,只有皇帝過目確認后,那些知名的建筑才能動工。 八代傳承的雷家備受皇帝喜愛,就有了“樣式雷”的美譽。 六分之一的中國文化遺產都有樣式雷的烙印; 羅列出來,多到嚇哭小朋友:圓明園、頤和園、天壇、太廟…… 呈現的國寶有如此的份量,當然不怕被演繹奪去光環。 你會發現不管何種形式的演繹,都是緊緊地圍繞著文物本身的。 在這里你能看到《演員的誕生》+《一本好書》: 翟天臨一襲長袍,仰天呼號,演活了那個狂放不羈的詩仙形象。 “今生故事”部分,請來了演了三十年李白話劇的濮存昕; 他同翟天臨又一起上演了一段《朗讀者》,朗誦《如果沒有李白》。 關于成語的這段朗誦給派爺的印象格外深刻: 說童年 沒有青梅竹馬 說愛情 沒有刻骨銘心 說享受 沒有天倫之樂 說豪氣 沒有一擲千金 浮生若夢 揚眉吐氣 仙風道骨 這些詞都不存在 蚍蜉撼樹 妙筆生花 驚天動地 也都不見了蹤跡 細想也許是因為這些成語已經深入了我們文化的骨髓。 這說明什么? 沒有傳承,我們就會生活在文化荒漠里。 然而許多先人的智慧,我們還是在遺忘。 在介紹樣式雷燙樣時,節目請來了一位匠人——王其亨。 在VCR中,這位語速飛快的老人,總是神情激動。 他為什么這么激動?是有原因的。 身為建筑家的他,卻只能看到西方所作的《建筑之樹》把中國建筑當做一個旁支,甚至低于印度; 還要看到在世界建筑史中,中國建筑設計的理念是空白的; 外國人甚至認為中國建筑沒有設計理念,只是工匠的隨機為之。 咽不下這口氣的老爺子,帶領著團隊研究樣式雷近40年。 證明了我們是有建筑理念的。 而不僅如此,我們熟悉的現代建筑,中方設計師都有老先生指導過的學生。 我們曾經的理念不但被證明了,還被沿用在今日的建筑史中; 彈幕區炸了,對老先生五體投地,“老先生才是國寶”。 正因為有了這些人,國寶不但沒有死,反而以另一種方式新生了。 同樣,以這種良心的節目形式激發年輕人的興趣,又何嘗不是一種傳承呢。 在演繹金甌永固杯時,我們又看到了清代三代皇帝的互相吐槽: 在談到李白杜甫的關系時,國立老師還突然腐眼看人基,貢獻了節目的第一個熱搜。 在看重逼格的“文化人”眼里,這么搞怎么成? 這不免讓人想到總被熱議的六小齡童。 他飾演的孫悟空,也是派爺兒時的偶像啊; 但老先生在大大小小的場合中,總是流露出對其他西游改編的不屑。 他所謂的尊重,更像是彰顯自己,分明是要西游文化死翹翹啊! 那他還是該上哪玩上哪玩去吧。 文物當然也是同理; 放在燈火通明的博物館里,一件文物就是被尊重了? 被束之高閣、被走馬觀花的尊重,我們不要也罷。 看《國家寶藏》,我們一定會記住這一件件國寶; 但派爺覺得這還不夠。 因為國寶也是節目的陪襯; 節目的終極大招,是讓觀眾能跟隨著節目激蕩出的自豪感,去走進和發揚國寶文化; 這比所有的重磅國寶,都更可貴。 ?
什么9分綜藝,好看到杠精都懟不動?
來源:SOHU [ 作者:電影派
] 責編:張華 | 侵權/違法舉報
- 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