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間的愛與恨,都不可能毫無來由,那么,淡漠也是。每一種情感的生發,都緣于在歷史的土壤里,某些人播下了決定性的種子。
母親告訴我,姥爺過世了,語氣里沒有一絲悲傷。的確,姥爺是壽終正寢,享年93周歲,這是喜喪。這一天遲早會來,對于早有準備的親人來說,這是上天的安排。同時,姥爺的辭世,也標志著很多恩怨情仇的結束,聽到這個消息,相信很多人會松一口氣。
姥爺,是少有的長壽老人了,一生中沒有遭過什么罪,即使是八十多歲的時候,依然身康體健,還能去田里秋收充當壯勞力。在眾人眼里,姥爺的一生是很值得的,沒有什么值得惋惜。
不是權貴顯赫人家,自然也沒有寫墓志銘的習慣,但我想給姥爺的一生做一下總結,兩個詞大概可以高度概括:重男輕女、自私。
姥爺,可以算是重男輕女的頑固派,在他的一生中,都表現得淋漓盡致。姥爺家有八個子女,三男五女。母親從小便是這種重男輕女思想的受害者。重男輕女,歸根結底,也是一種自私。老話說得好,養兒為防老,那么養閨女就是沒用了,在閨女身上多花一分錢或者多浪費一點心思,那都是毫無價值的。姥爺不僅是對閨女不待見,甚至好像有著化不開的仇恨。母親不止一次舉過這樣一個例子。記得小姨(母親最小的妹妹)剛出生時,姥爺一氣之下便了無蹤跡,十多天后才現身,見到小姨的第一句話是“還沒死呢”。(小姨出生時便瘦弱得可憐,沒想到生命力這樣強,竟然在先天不足、后天匱乏的情況下,活了下來)這樣的父親,簡直令人發指!
母親出生的那個年代,是國家最困難的時期,經濟基礎薄弱,每一家都是人口眾多。姥姥家也不例外,一家十口人,粗茶淡飯,勉強糊口。就算家里有一點“好吃的”,從來都是留給三個兒子的,作為閨女,只能眼巴巴地瞅著。吃喝穿戴上,閨女都得往后排,母親在整個家族中排行老六,是姥爺的倒數第三個孩子,自然是什么都排不上的。
最讓母親刻骨銘心的,是姥爺對她的學業漠不關心,甚至是阻力。母親從小心性就高,一心想通過高考改變命運、爬出農家院。然而,現實中的阻力讓她一直不能如愿。母親剛好趕上十年浩劫,高中畢業時就直接面向農村,直到挨到恢復高考,連續三次參加高考,只差一點點便能圓夢!母親的高中生活是很苦的,學校離家遠,別的同學都能騎自行車上學,而姥爺卻一毛不拔(要給兒子攢錢娶媳婦),無奈之下,母親每天在天還沒亮的時候,便用本是“平足”的雙腳丈量那十八里路,這十八里路,還不是平坦的真正意義上的路,而是田塍的“毛道”。母親到校后的第一節課,都是在懨懨欲睡中度過的,這樣何談課堂效率。當然,母親也嘗試過住宿,但伙食差得可憐,連吃飽都達不到。母親那時還經常生病,學業在斷斷續續中完成的,在斷斷續續中,母親還是堅持了那么多年!母親曾經跟我們說過很多“如果”,第一個如果:如果當時姥爺給她買一輛自行車,哪怕是舊的,這就是在體力上給她的最大的支持;第二個如果:如果高考前一天姥爺不跟她爭執,她就不會被氣得頭腦發蒙,多得幾分的情況下就擠過了那座獨木橋。(說到那次爭執,不過是一件小事,但那確是一個圈套,姥爺和母親都中計了。在母親參加高考的前一天,大舅媽便去姥姥家找茬滋事,母親自認占理,便與大舅媽發生爭執,然而姥爺卻不問青紅皂白,把母親臭罵一頓,母親當然不服,委屈自不必說。姥爺從來都是偏袒兒子和兒媳的,從來就沒有在乎過閨女的感受與前程,因為他一心想著要依賴兒子養老的。對于姥爺不能識人,娶了一個歹毒的兒媳,母親一直耿耿于懷。大舅媽是天下少有的毒婦,見不得婆婆公公以及小姑子們過上一點好日子,多少次親手斷送小姑子們的前程,甚至想毒死整天為她當牛做馬的婆婆。然而,那畢竟都是如果,時光不能倒轉,就算到現在,姥爺是否醒悟,都不得而知。
對于母親的婚事,姥爺似乎也是充當旁觀者的角色,用母親的話說,“嫁誰誰好”。當然,就姥爺的眼光,就算他用心了,恐怕也會錯過佳婿。母親的姊妹,各個都是聰明能干、過日子的好手,但是最終五個女婿各有各的不如意之處,有的竟是“人間奇葩“。包括我的三個舅媽,也都能堪稱”奇葩“的。這不僅僅是巧合,這是一個大家長的失職!
母親婚后,白手起家,在最困難的時候,姥爺都不曾伸出援手。甚至母親在婚前的工資,都被姥爺扣下,用來給兒子蓋房子。如果在母親最艱難的時候,把那筆錢拿回來,那也是不小的補貼。姥爺,在八十多歲的時候還能為兒子扛活,而對于閨女,從來都是不管不問,好像閨女是與他毫無關系的人。姥爺自始至終都忠實地貫徹他的”重男輕女“思想,母親生了兩個女孩,自然不會得到姥爺的青睞。而他的孫子們,都像他的眼珠子一樣被疼著、慣著。
姥爺一直把兒子、孫子作為終身的依靠。而他真正到了年老體衰的時候,涉及到養老問題的時候,三個兒子因為家產起了紛爭,把他推來推去。一次又一次,被人家拒之門外的時候,他便想起了母親,因為只有母親可憐他,把他接到家里來,給他全心全意的照顧。母親多年來早已積勞成疾,嚴重的腎病、心臟病一直折磨得她苦不堪言。母親拖著病弱的身體伺候他,而姥爺卻受之坦然。姥爺來家里一住就是兩三個月,每次母親的病都要雪上加霜。
姥爺辭世,多少紛爭恩怨就此了結了吧,從此耳根會清凈許多了。
本文來源:http://www.sobl.icu/wrrview/riji/1964360.html
上一篇:離家的滋味的心情日記
最新文章
- 周恩來紀念館考察日記范文
- 《我的美術日記》說課稿范文
- 小學的四年級日記
- 告別板房系列六年級日記
- 讀《笑貓日記——孩子們的秘密樂
- 讀《笑貓日記之永遠的西瓜小丑》
- 堅持寫日記獲得寫作上的勝利人生
- 我真的笨嗎日記